兩年前,因應政府舉債上限到頂,差點編不出預算,民氣可用而通過的多項稅改,好不容易加稅七百億元。加上房屋稅修法,地方政府可以進帳四十億。
如今,前行政院長陳?槓上財政部長許虞哲,跳出來說,「房屋稅違憲,要降稅」、反對遺產稅修法;工業總會大老、穩懋半導體董事長陳進財喊出,乾脆廢掉兩稅合一,將股利所得採分離課稅。而政府為了留才、攬才,薪資所得也要減稅。
「當時稅改的反對者,趁著時空環境改變,抓到著力點回來了,」台灣財政學界大老,前立委、中國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兼商學院院長曾巨威分析。
八年前,前總統馬英九剛上任時,大降遺產稅、贈與稅、營利事業所得稅(營所稅),認為可以救經濟。如今,再度政黨輪替,各種拚經濟的理由,讓不斷減稅的歷史似乎正在重演。
到底台灣租稅的真相是什麼?稅制如何綑綁台灣競爭力?
「台灣的財政已不存在有人減稅得利,卻不需有人加稅受害的空間,」政大財政系副教授陳國樑直言。
綑綁一
有人得利,就有人受害
綑綁台灣稅制改革的第一條繩索,就是台灣低到不能再低的稅收。根據財政部資料,台灣去年租稅負擔率(政府稅收佔GDP的比例)僅一二.八%,在主要國家中敬陪末座。甚至比城市國家新加坡還低近一個百分點;跟競爭對手國韓國,更是差了近六個百分點。.
綑綁二
所得稅該改,卻改不了
而最動彈不得的,就是個人綜合所得稅(綜所稅)的改革。前總統陳水扁將土地增值稅減半,前總統馬英九復徵證券交易所得稅失敗,包括林全在內都預期,證所稅二十年內不可能再復徵。買賣房地產、股票賺的錢愈來愈輕稅或不用繳稅,最大稅源就只剩所得稅。
二○一○年,馬政府將台灣營所稅率降到一七%,綜所稅取代營所稅成為台灣第一大稅,窮政府很怕再失去稅收,更不敢輕言改革。
綑綁三
企業租稅負擔也沒有降低
以一○年,台灣大降營所稅到一七%為例,當時馬英九政府喊出降稅拚經濟。但資誠與世界銀行合作的各國企業總稅負調查卻顯示,二○一六年台灣企業總稅負三四.五%,其實與二○○七年差異不大。
原因是,台灣勞工稅在○八年跳升超過六個百分點,抵銷了降稅的好處(見表三)。所謂勞工稅,包括了雇主負擔的勞健保費、退休金、社會安全捐等
0 意見:
張貼留言